剧情介绍

  1987年,加斯帕尔·诺埃夹着40分钟长度的电影炸弹《马肉》(Carne)进驻了戛纳电影节,拉开了他对社会宣战的序曲。《马肉》开始就是血淋淋的杀马镜头,诺埃采用了后来成为主流电影时髦的“主人公冷叙述法”(《天使爱美丽》的开场叙述),讲述一个马肉店小老板、一个面无表情、缺乏情调、内心封闭的屠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枯燥生活。面对女儿越来越成熟的肉体他产生了无以自拔的欲望,最终他误以为女儿被人强奸而把屠刀插进了那个家伙的嘴巴。影片弥漫着压抑、干燥、冷冽的气息,画面始终弥漫着血污一样的红,一种暴雨过后阴沟翻滚的腐朽气息,一副肆无忌惮的颓废和末世色彩。奇怪的机位(经常切掉人的眼睛)、僵直的动作,影片除了少量从广播里传出的音乐,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出现的沉重顿音,让人害怕和不安。
  《马肉》在视听语言和社会批判上的直接性令人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影片开始就明目张胆地写出“本片会让青少年观众产生严重的心理不适”等字样,这类对那些已走进电影院、坐在椅子上的观众毫无意义的警示,在他后来的电影作品不断出现,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标签。他在电影中直接与观众对话,在《我企硬》结尾的暴力幻想戏之前,诺埃以数秒倒计时的方式请某些保守派观众提前离场。看这样一部电影,你不但会被导演的勇气感到不寒而栗,也会感到他就像一个玩世不恭、心思缜密的流氓,带着冷嘲热讽的表情从人性的最底层猛烈强暴这个世界,甚至还有几分幽默感。在西文中,“玩世不恭”与“犬儒主义”是一个词,它代表一种态度,而我们则经常把这两个词分开用,在中国似乎只有王朔身上高度集中了这两个词的共同含义,玩世不恭地一个都不放过。
  《马肉》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奖,很多人劝诺埃拍一部《马肉》的加长版,于是他用了7年时间拍摄了《马肉》的续篇《我企硬》,走向了偏执狂的极限。1985年,他让他的爸爸在自己的短片里演了精神变态杀手,1997年,他自己在好友让·古南(Jan Kounen)的《太保密码》中客串一个卖土耳其烤肉的混混。诺埃与让·古南出现在一起并不奇怪,他们都是电影偏执狂,都对世界毫不让步,都疯狂尝试致幻剂,都拍摄出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

评论:

  • 彤珊 4小时前 :

    和我高中时特别喜欢的那部《荒野生存》就像是A面B面,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选择。第一次感觉我的“生活就是一部公路片”这个人生哲理透出无限的苍凉。

  • 单思彤 9小时前 :

    背负着伤痛、被社会放逐的人们用“游牧”的方式作为个体和命运的对抗。“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一句饱含了太多的孤独,短暂地连结起行色匆匆的旅人,又见证着他们义无反顾地在各自路上奔驰。赵婷镜头下的美国西部有种难以诉说的魔力。

  • 弥雯丽 5小时前 :

    完成度异常的高,画面细腻,感情层层递进,在公路片中算佼佼者

  • 姚德辉 6小时前 :

    悲伤是爱在延续,哪天你不再痛苦了,爱也就消失了…………这片和《旺达幻视》的主题竟如此重合,女主四处飘荡,在她内心又何尝不是一次魔幻之旅………所以导演被选中去拍了《永恒族》?

  • 喆澄 8小时前 :

    对非虚构原作材料的处理,和《乡下人的悲歌》形成鲜明的反差;后者一心求稳,淡化所有全景风貌,只留戏剧矛盾;它却借由Fern之眼,看遍走遍这路,淡述这个国度所拥有的另种面貌。最有玩味的是,角色心境的平和与那种背负着伤痛之间的抉择,并非左右互搏似的僵持,而更像心内心外的循环与对话。Ludovico Einaudi的音乐、脱口而出的诗篇和堪称金句式的台词托陈,赋予了它更厚重的深度和引人着迷的方向。尽管是种得体的点缀,但也会在某些时刻现点突兀。#SendingLovetoDavidStrathairn

  • 卫浩涛 4小时前 :

    大家都是好人,都是假穷人。有车,有工作,生病了可以去医院,车坏人有人借钱修车,想回家有1000平米大房子等着。这叫穷人?对,这就是美国穷人,比发展中国家太多人都强。

  • 巢春兰 7小时前 :

    一宗产业的倒闭好像树倒猢狲散,“萧条时代”三连击的第三击,但是看的过程中感受并不深刻,惟觉个中似有一种亚裔人最擅长的巧妙的不得罪人。是想要触及保障不健全的痛点吗?No,有些人只是不适合屋檐下终老,有些人不喜欢被领带拴住的生活,还有些人希望路上能够重逢逝去的亲人。世代流传的母题仿佛轻松找到了解答,或诗意或温情,但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真相。最好拍成纪录片,否则就会像这样,编导的才华驾驭不了素材,给出的解答煽情但缺乏根基,某些滥俗的升华,干脆成了鉴别村花的那粒豌豆。

  • 剑长娟 3小时前 :

    看到最后才理解这部电影为何能得奖,因为电影院会有更强的体验感,和女主角一起体验游民式的生活,摄影和配乐完美。但由于非影院的观感,没有那么强的沉浸感,反而为了强化体验而弱化的背后的社会问题,成了更主要的关注点

  • 卫轩源 9小时前 :

    这部电影跨越了事实与虚构的界限 赵婷参与了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 并且没有把 linda may、swankie、bob wells 这些人客体化 而是透过镜头观察他们 让社会评论通过这些人流露出来 赵没有表达任何政治声明 只是把镜头对准他们作为自己的表态 这对于充满了主观性的电影创作来说真的非常特别 更何况主题本身——探讨「家」这个流动的概念——我就很喜欢 我还喜欢赵婷为配乐挑选的《seven days walking》把作曲家在阿尔卑斯山的徒步旅行与虚构人物 fern 不断变化的内心拼接在了一起 共性是「同受大自然启发」还喜欢这部电影用将石头投入篝火中纪念的方式回应了 2020 年的动荡和焦虑 为从主流社会退出开辟自己的道路带来一种可能 什么是 homeless?什么是 houseless?

  • 乘静云 8小时前 :

    老年版into the wild,北欧滤镜一加可以说和美国毫无关系,80%的对话毫无意义。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 佘蓉城 5小时前 :

    美国精神的平淡体现,很美,很平静,让谁看了也会对这个“游牧民”群体感兴趣。你需要完全融入主角的心理才能理解到那种意境,天人合一。

  • 旁嘉澍 7小时前 :

    音乐和旷野调动的情绪,又见篝火;无家者的孤独来自环境和亲人,我们把生活或背景视为一道边界,拓荒者在现代或游牧夹层中走走停停的所有经历,是寻找心灵荒漠绿洲,建立属于所有边缘的少数群体文化、信仰的基石

  • 学睿慈 9小时前 :

    它是唯一一个能够代替

  • 富迎梅 5小时前 :

    支持你流浪的金钱和土地是建立在他人苦难之上的,就好比你根本造不出不伤害地球的房子。假的浪漫就是对真正问题的粉饰

  • 慕容佳美 6小时前 :

    其实不单单诠释的是孤独,而是如何解脱,知道最后Fern都没有走出来,在没有他的世界我该如何活下去?唯有走在路上,孤独的找答案,找到答案的时候,也就是和自己和解的时候。

  • 干觅双 5小时前 :

    花107分钟跟着赵婷和老麦去感受游牧民的生活。

  • 厉夜雪 5小时前 :

    配乐增色很多,都感受不到在演,观感像是那种看不见外伤内腑已震碎的武功。人生从来都唔易,只系有时你觉,有时你唔觉。

  • 俊紫 2小时前 :

    1.哪一刻死去才會死而無憾呢?2.心遠地自偏。3.此詩不朽而你也將永恆不朽。4.沒有最終的告別就沒有分別。我們路上見。5.織女座1987年射過來的光,今天才到這裡

  • 卫瑞方 3小时前 :

    20210428 1735 Palace ifc

  • 劳雪儿 5小时前 :

    颇有肯·洛奇风格,但并非影片内核,在前一大半部分都有些“不知所云”,如果想要把它套进任何一种明显的类型或议题。但一切又循环开始,逗留是为了证明逝去的曾经存在,但悖论的是无所依靠仿佛是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此纤弱又如此强韧。或许美中不足的是叙事风格过于飘逸,punctum并不太明显,但是情绪内核隐藏得很深。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