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摩晓蕾 1小时前 :

    看完又生气又想哭。男人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反对堕胎和豆瓣短评里说反对婚前性行为的那位都有毛病,你反对你自己不要性行为就行了,凭什么限制别人。

  • 卫巨宽 1小时前 :

    女主和配乐是亮点,别的也就那样吧,能拍的差不多也都被拍过了

  • 夔晴照 0小时前 :

    ✂️

  • 巧元绿 8小时前 :

    身体政治是女主角最后的防线和底限。当片头她的课堂回答像个男性一样的口吻时,全片最狠的人物形象已经在不经意间给立了起来。2021年度最佳没有之一,其次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古添智 5小时前 :

    全程守护天使视角

  • 哈子安 2小时前 :

    反对堕胎就是开倒车,标榜胎儿生命权就是绑架,就是在引刀杀人。

  • 卫世浩 5小时前 :

    与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的题材类似,但《正发生》明显更无助,且安妮一直与之对抗到底直至又回到大学教室,面对维克多雨果的名言和一张雪白的卷子,她终于迎来了曙光。

  • 卫品如 7小时前 :

    一直跟随Anne的限制视角,全方位展现个体,令感知赋予,而将至使如此的画外空间交给观众。拍法是学习的方向

  • 庆欣笑 4小时前 :

    生理上的痛,心理上的痛,痛苦让女性变得更坚韧。

  • 居绮美 6小时前 :

    完全是站在女性角度拍摄的电影,被支持堕胎权的医生喂保胎药,被朋友性骚扰,被孩子的父亲不重视……本片中帮助女主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堕胎诊所的医生是女性、介绍诊所的也是女性,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的性事说出来只为宽慰女主被“荡妇羞辱”的心情。感谢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好人,感谢最后的男医生说“自然流产”,如果是另外一个结局,那么剧情便与美国的当今社会无缝衔接,正发生,现在的确是正在发生。

  • 卜斯雅 7小时前 :

    法国1975年才颁布法律允许abortion,而2022年世界上不少地区又开始禁止,太讽刺了,真是”正发生” // 女主演的非常好,拍摄也细腻,代入感很强看的很痛苦

  • 商妍芳 6小时前 :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 巴暄嫣 3小时前 :

    “你病了?”

  • 卫建辉 5小时前 :

    “女性境遇中的每一个因素,合谋限制了她们,让她们变得平庸不堪。”固然是把女性放在了被动的位置,怕的并不是平庸,怕的是求助无望的心如死灰,好在女主还是个人意志力比较强,自寻短见的结局更让人无望。欢愉是彼此的,而生疼却是女性的。

  • 冉谨佳 6小时前 :

    可以跟《四月三周两天》《总是,有时,很少,从不》并列为女性生育权三部曲了。直白到让人疼痛。

  • 凌季萌 8小时前 :

    代表着生命的数字不断累积,肚子里藏着不可说的秘密,面容上已是掩不住的焦虑。戛然而止的音符不时而起,随时提醒着这个危险世界处处需要警惕。直到红色的鲜血无法止息,突然转为急促强烈的震击,对准女主角的特写镜头外部,是同为女生惊慌失措的神色,是黑夜里城市闪过的痕迹。这是关于凝视的意义,「她」拥有「她」自己的身体。

  • 优锦 9小时前 :

    影片的压抑之处在于于绝望中不见悲悯。在主张堕胎犯法的法国,Anne身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选择流产,但为了自身人生的可能性,她需要对抗的力量令人窒息,医生用保胎药欺骗阻碍、自信男同学的肆意挑逗、“闺蜜”的事不关己冷眼逃离以及“男朋友”的逃避冷漠,更为重要的,是她被一种“政治正确”所压迫,即所谓女性一旦怀孕,那她便因此需要负起所有的责任,包括身体上的疼痛以及道德上的羞耻,而身为女性,则处于被审视、被议论的角色,自身的自由与意志被一股强大的社会道德感所遮盖。毫无疑问,奥黛丽·迪万想要我们看到的,正是女性所处的被忽视的、不被尊重的处境,尽管影片结尾Anne重获了人生的自由,但影片的窒息感仍旧扑面而来。

  • 妍洲 6小时前 :

    大概率是今年最后一部院线片。之前尤为担心的堕胎片段其实不算特别吓人。真正厉害的是第一次堕胎那个长镜头里女主的演技可以说逼真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所有的疼痛、恐惧忐忑混合着机械冰冷的声音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 不秀英 0小时前 :

    整个是一部“很痛”的电影,不管是女主生理上的疼痛还是观众们感同身受的精神疼痛,反正会让你很不舒服就对了

  • 仰志专 9小时前 :

    导演不断地使用和女主视角相似的机位和手持摄影增加临场感,让我们与她一起感受同样的疼痛和苦楚,然而总的来说从电影本身到它的获奖,向现实喊话的目的还是过强了一些。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