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克里斯蒂安·潘德罗是一名年轻的大学讲师,同时也是一名炙手可热的检察官,为了快速晋升,他的老板正在培训他。潘德罗是一起复杂的腐败案件的职业跳板,案件的被告是博格丹·莱卡(阿林·弗洛里亚饰),他是一名检察官,之前曾参与对著名政治王朝的走私指控。但他很快就对此案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被用作安全部门和不诚实的政府内部人士精心策划的一场阴暗权力游戏的棋子。
  潘德罗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信念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冷酷的花花公子,他欺骗他的伴侣朵拉(安德烈娅·瓦西里饰)和他的女学生。当他原则上从莱卡的案子中退出时,他被冻结了工作,受到捏造的刑事指控的打击,还受到威胁,含糊不清地威胁要敲诈他丰富多彩的私生活。由于偏执,他怀疑身边的每个人都是间谍或叛徒。他反对不公正的唯一立场可悲地结束了。

评论:

  • 辉芦雪 7小时前 :

    影片投资超1870万欧元,这女角也太水了吧。。。

  • 郭娜娜 9小时前 :

    一个充满灵性的青年诗人,为了生存、为了欲望、为了虚荣、为了复仇、为了爱与救赎,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巴黎罪恶大道,从默默无闻乡下少年,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著名记者。而后又因内心的迷茫,被各种饱含欲望、嫉妒、阴谋的敌人撕裂,落寞地谢幕。这是青年诗人的幻灭,更是复辟王朝的幻灭。巴尔扎克的内容总少不了金句。

  • 锦静 7小时前 :

    服装,布景,摄影都很棒。

  • 花玉泽 5小时前 :

    the legend will be legend

  • 郸运莱 7小时前 :

    片名为《幻灭》,讲得更多的是“幻”,而非“灭”。“灭”,有如“眼见他楼塌了”,不过一瞬;而“灭”之前的“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才是“幻”,才是影片的题眼。而一个人一生的起起伏伏,在一个时代面前,微不足道。《幻灭》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在1837年至1843年间出版,属于巴尔扎克篇幅浩瀚(共计137部作品)的《人间喜剧》中《风俗研究》部分的《外省生活场景》编(同类下还有大名鼎鼎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整个系列最长的一部。普鲁斯特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对《幻灭》赞赏有加。中译本由人民文学社在1978年首次出版,译者是傅雷先生。

  • 玥雅 6小时前 :

    当时的法国社会是分层的,年轻人有光明而无前途,悲剧收场

  • 淦海之 9小时前 :

    溢出的配乐和剪辑倒和故事的基调很搭,刻意的轻佻也不失为成功的改编。

  • 梦彦 7小时前 :

    贵族文化盛行的时代,乡下的穷小子即使有着出色的才华,被巴黎的大染缸污染后还幻想能够左右逢缘恢复母亲的姓名登上贵族的平台,结果被人出卖失去了一切,最后回到了开始的地方。电影把巴黎社会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了描绘,历史感很浓厚,虽然时间长了点,但静下心来还是能沉浸其中。

  • 蒋幼怡 2小时前 :

    巴黎的新闻业√美则美矣,太过于冗长,沉浸感不够!

  • 蚁如凡 8小时前 :

    看完才知道是改编电影,一开始以为是多兰执导才点开,看到快中间已经开始觉得不对劲了。这个电影特别像一张精致的白纸,服化很好,但是过于平淡。如果早点知道多兰只是个演员的话我真的不会看完。

  • 游映菡 7小时前 :

    经典就是,故事简单又意味深长,现实中总感觉似曾相识。

  • 虞半蕾 9小时前 :

    前半部分以为是「一个记者的诞生」,其实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 茹昆颉 3小时前 :

    可以想象原著的精彩。青年被时代裹挟的故事不要太多。巴黎的浮华世界大概就是他的一场黄粱梦吧。一流的小说并不是最适合改编的,感觉编剧导演有点束手束脚,但是整体还是很有水准:精致的服化道,丰富的配乐,演员的表演。

  • 莉栀 9小时前 :

    男主画上烟熏妆那个镜头我真的一个爆笑,导演感觉没有太多想象力,电影本身中规中矩,旁白过多甚至有偷懒的嫌疑,无奈巴尔扎克的故事太过扎实,两个半小时丝毫不觉冗长。有机会补个原著。

  • 池令怡 4小时前 :

    上百年来,作者反映和揭露的残酷而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却依然存在

  • 武念云 6小时前 :

    在电影院两个半小时对训练专注力还是很有效的。依然是上午第一场,和一位老先生五位老太太一起看的。

  • 琛天 9小时前 :

    旁白过度了吧,想说的一切都通过旁白念出来,影像表达的东西就大大削弱了,不过整体还不错,很好看就是了。多兰非常帅!

  • 贺依霜 9小时前 :

    物质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摧毁一切,迷失在财富地位和所谓的才华中,待黄粱梦醒方才知晓何为真,唉!

  • 菡阳 0小时前 :

    「报社如今变成了商店,向公众出售他们想听的。报纸不再开明,而是煽动意见,或是创造意见。新闻、辩论和观点都变成了商品,用来哄骗订阅者。记者们变成了语言的零售商、词语贩子、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经纪人。」

  • 鹿心诺 3小时前 :

    一个诗人之死:我曾经是好人,拥有纯粹的内心。文学照见未来,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为了“财源滚滚”四个字而把文字当作工具呢,戏谑。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